2007年9月8日 星期六

質詢捷運七宗罪

訊報 2007-08-24 04 黃東天地 黃東

質詢捷運七宗罪
~~~~~~~~~~~~~~~~~~~~~~~~~~~~~~~~~~~~~~~~~~~~~~~~~~~~~~~~~~


 興建高架捷運可以接受捷運系統的四十五天諮詢期快將屆滿,但至今官民雙方仍未取得廣泛共識。應當肯定的是這次諮詢終於在建與不建和採用甚麼系統方面大致取得一致意見,目前絕大多數市民已同意公交系統中引入捷運,而且多數人承認高架(架空)方式乃澳門可見將來唯一能採用的合理模式。(本版按:請問如此判斷的依據何在?)對比之前兩次諮詢這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其成績來之不易,個別人士不應在上述大方向上以偏概全,全盤否定上述成果,否則只會浪費公帑,重蹈皇后碼頭事件中那些偏激保育派的覆轍而已,於己於澳皆無益處。

之不過在認同大方向的同時,並不等於我們對捷運方案細節也照單全收,不再向政府提出民間的不同意見和質詢。細節越來越決定成敗,回顧古今中外歷史都不乏鮮明的例子,尤其是處理市政民生問題經常好心做壞事,做事粗枝大葉的特區政府,往往就栽在細節上,正如重整後的祐漢公園就是粗糙的典型。由此可知有關部門在大範圍的城市規劃固然不學無術,但在細節的城市設計方面往往亦功敗垂成,有時真是感到宏圖大計反不及小眉小眼實在。因此我們不得不防有史以來投資最龐大的捷運系統,會再次因為一些現在可能看似是細節的小問題而浪費公帑,粗略一算,這些小眉小眼的小兒科大概可歸納為七宗罪。

不大幅降低機動車輛增長?

當局這兩年經常把「公交優先」、「以民為本」掛在口邊,然而從施政上卻只見到相反的情況。哪有一個地方一面推行公交優先,另一方面卻高喊不限制機動車輛增長之理?能夠同病相憐的大概只有首都北京,後者作為一國之都、國際超級大城市,還有點可商議之處,但彈丸之地的澳門有何資格走這條死路?北京現在每日新增千餘輛汽車,即使道路越建越多,地鐵越建越長,結果無論交通擠塞和空氣污染依然持續惡化。然而近期(可能)參考新加坡實施單雙日錯開行車,令汽車數量急降一半,情況馬上立竿見影。

澳門道路更少,車位緊缺,即使學習北京和獅城情況也未必能大幅改善交通,所以制止車輛無限制增長乃必由之路。內地交通規劃研究證明,只有機動車輛出行成本越高,軌道交通的成效才會真正顯現出來。同時如果公交與私家車平行發展,結果只會令政府一方面要為公交投入巨資,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持續修建新路滿足私家車急劇增長,最後不但無助於解決擠塞,而且會變成惡性循環。因此這種精神分裂的政策必須盡快終止,才有條件發展公交優先,才能集中全力建好捷運,否則只能多隻香爐多隻鬼,成效不大甚至更差。買車是人權,難道無車就沒有人權嗎?期望當局首先應對這一「細節」大徹大悟,否則兇多吉少。

「部份工期」乃緩兵之計?

今次捷運優化方案民間取得最大的共識,就是要求政府能把原定視作二期工程的青洲筷子基納入明年動工的首期工程,無奈政府一直對坊間這一強烈意願和欣切期望採取模糊化的拖延政策。直至日前劉司長才在專業推介說明會上,透露假如經過可行性研究,確認一些地方技術上可行,以及在現有道路網可承受範圍之內,第二期部分站台特別是可與首期路線連接起來的,將爭取在首期落成之前提前興建。另外還披露了將研究內港線和準備在媽閣船塢設站。

這是目前為止官方最權威的路線修正意向,然而仔細嘴嚼其談話,不禁令人聯想到這是否為配合諮詢期將結束,快刀斬亂麻的緩兵之計。首先最奇怪的,是工程可行性研究竟然是分段進行,假如真是這樣將來每期工程能否順利銜接實在不無疑問,工程可以分段,但研究豈能不作整體思考?沒有通盤整體的系統思維,其成效必然不高,將來建造的成果就很有機會變成惡果,劉司長的話真可謂一葉知秋!以這樣的水平「研究」、「確認」、再加上「假如」、「不敢」、「爭取」不難發現所謂爭取在首期落成前提前興建工程之說,是虛放一槍的掩眼法而已,各位市民宜放長雙眼,不宜盲目樂觀,因為可能政府的做法其實根本沒有改變,變的只是口才。

早前地產發展商會副會長吳利勳說得非常好,政府這種「逐段切香腸」建造方式,完全未見全盤整體規劃,………絕大多數舊城區範圍都被納入遙遙無期的二三期設想中,本澳居民受惠不多。他與筆者同一見解,認為反而應先建設從關閘開始,經筷子基、提督馬路、青洲等澳門半島西北線,以盤活舊區,改善交通,希望政務實地認真研究這一建議。

成本核算有多準?按照官方宣傳資料上所介紹,按照去年物價指數計算的系統建造成本,第一期總造價合計四十二億元。然而非常令人遺憾的是今年首季物價指數已經公佈,如果資料上的統計數據來不及更新的話,那麼劉司長日前出席說明會便應該主動更正一下,可惜我們目前仍不知最新的靜態投資額已增加若干億元。

與此相關的,是靜態投資四十二億元中,包含廿七億系統連車輛物料的成本,這一數字自然也隨著通脹率水漲船高。筆者之前曾強烈質疑,若非早已鎖定某一型號 車輛,根本無法估算出是廿七億元,蓋膠輪捷運不同廠商的產品差異甚大。劉司長在說明會中,同樣沒有對此加以說明,頗有越說越不明之感,使人更加滿腹疑團。本澳公共工程超支乃家常便飯,假如在成本核算上繼續黑箱作業,到竣工時隨時可能發現用去八十四億也不稀奇,加上難以預測的外圍經濟因素,以及不可盡信的收支預測,介時捷運會否變成金元黑洞和吞金怪獸值得警愓。透明度和公眾參與不足

當局公開的資料經過幾次諮詢依然過於簡單,很多必要的資料數字皆付之厥如,從而令外界覺得無論可行性、工程難度、交通預測、環保、路線、成本、車型選擇大部份都無法獲悉或太粗糙。這就很難怪市民認為當局透明度低,有黑箱作業的疑慮,要澄清事實最好的方法就是盡量能令公眾參與決策。

可惜政府一向視公眾參與是洪水猛獸,有如熱面孔貼上冷屁股不受歡迎。例如日前劉司長公開說,第二期的西北內港線確實要在完成可行性研究後,才可確定站台的位置,然後再諮詢社會意見。這其實又是一條本末倒置的路線圖,為甚麼當局不可能在廣泛徵集社會意見的基礎上,才確定站台的位置並完成可行性研究呢?枉我們經常說與國際接軌,事實卻是反其道而行之,看看你們能奈我何?搞乜「軌」唔用單軌

筆者一再強烈反對政府張冠李戴,繼續亂用「輕軌」一詞,把無軌(鬼)說成有軌(鬼)乃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的特區政府偉大發明。除了符合當局虛則實之施政理念,產生自我感覺良好的幻覺外,誤導五十萬人為政府的錯誤背書,絕對有機會在不久將來榮登國際交通界大笑話。從日前劉司長和其他官員種種跡象觀之,當局已決定死不悔改,洗腦式向市民灌輸「輕軌」一詞,箇中原因值得追究。早在政府公佈諮詢方案前,建築師協會已率先發表真正的單軌方案並受到廣泛支持,被認為比政府選定的膠輪捷運各方面都更具優勢,可惜當局好像有既定車型堅拒接納。正如地產發展商會副會長吳利勳所言,單軌方案更符合澳門的實際需要,而且各國經驗亦顯示發生意外的機會很低。事實上目前已有五種方法解決安全問題,政府的論據早已過時和站不住腳。

堅決要求延長諮詢
政府一直以今次諮詢方案乃上次的修改和延續為由,拒不接納民間要延長諮詢的呼聲,但從以上六點可知延長時間釋除上述疑慮才是當務之急,倉猝上馬後果可能不妙,也看不出延長諮詢對工程會帶來甚麼延誤。正如吳利勳所言,四十五天諮詢期實在太短,若設九十天更能符合施政為民包容共濟的和諧社會要旨。希望當局不要忠言逆耳了。 □ 黃東 

沒有留言:

運輸基建辦公室官方網站資料http://www.git.gov.mo/tc/aboutus.asp

運輸基建辦公室官方網站資料http://www.git.gov.mo/tc/aboutus.asp
2009輕軌捷運集體運輸系統首期方案